首页 > 华裔芳踪

王曼源 让中国茶香飘世界

2021-03-05 08:56 作者:丝路纵横编辑部 来源:《丝路纵横》杂志

  (《丝路纵横》杂志社编辑部)茶叶,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贸易商品。千年来,中国人以茶为纽带,与世界各国进行贸易往来,传播中华璀璨文化。

  如今,这条丝路之上的茶叶通道同样兴旺。被誉为“香港茶王”的王曼源,正是当中的佼佼者。他是国际知名的茶叶巨子,以12斤铁观音闯荡香港,凭借诚信经营、宽厚为人和过硬品质,白手起家打造出自己的茶叶帝国。他理想坚定,以传播中国茶文化为己任,不求回报辛勤耕耘,为中国茶行业蓬勃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如今,王曼源已在茶业奋斗40年,从茶的发源地到以茶养生,再到茶马古道,他都如数家珍。他说,喝茶其实也是一种很好的享受,要真正做到能识茶,品茶,不但要专注用心,还多少要有点悟性。他最大的愿望就是,人人都可以品好茶,让世界的人们都来关注和了解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以茶会友,共建“一带一路”。


  出生茶叶世家


  王曼源于1957年出生于福建泉州安溪县西坪镇铁观音发源地。而在1945年,他的父亲王联丹凭借精心配制的“泰山峰”铁观音,在新加坡国际斗茶赛场上一举夺得金奖,成为第一个在海外获奖的“铁观音茶王”。他的祖先王三言,是第一位在厦门开设茶行的安溪人,当时王三言的“梅记茶行”甚至聘请了英语翻译,把生意做到了海外。出生于这样的茶叶世家,让王曼源从小就养成了喝茶、品茗的习惯。很小的时候,他就跟着父兄上山采茶,稍大一点,他学会了做茶。

  父辈的荣耀只能代表过去的辉煌,作为王曼源来说,他还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1981年,王曼源带着父亲亲手制作的12斤铁观音闯荡香港,只身来到异乡的王曼源没有资金、人脉,语言不通,路也不熟。深夜,他躺在租来的小房间里,辗转难眠。但是他告诉自己:“我的祖先也是一步步从挑夫拼过来的,我两手空空地来,但我一定要打拼回去。”

  当时在家乡一斤只要5.7元的铁观音,在香港可以卖到280元,这让家族血脉中就有经商传统的王曼源嗅到了商机,因此,他开始做起散茶的生意。异地的生存是艰难的,刚到香港的头几年,他既身负着安溪父亲一家的希望,又要抚养香港自己的小家。他一天打三份工,没有茶叶生意时,就接装修的活,晚上还要跑酒楼打杂工,赚到的钱却一分也不敢多花,就这样一点点地积攒资金。

  就是这样的年代,王曼源在兼做木工装修的同时,创立了自己的茶业品牌“荣源号”。只读到小学三年级的他,自己想出了这个名字,“荣,是代表繁荣昌盛,源,是代表水源,财源,源源不断”。他一人兼当老板、工人、售货员,无论选货、进货、包装、销售,都亲力亲为,一个人做完成。

  无论离开多远,家乡的那一口热茶永远是游子心中的思念。王曼源在事业有了一定基础后,一直想着要回报家乡,帮助家乡的茶农发家致富,把安溪铁观音也推广到全世界。1995年,他回到安溪,建议安溪县政府、西坪镇政府举办茶王拍卖活动,所有费用由他承担。同时承诺,如果茶王拍卖不出去,他就自己掏钱以500克两万的价格买下来。那是安溪第一次举办茶王拍卖活动,先从整个西坪镇挑出一百泡茶叶,再挑出十泡,最后甄选出三泡,分为金银铜三个档次进行拍卖。活动最终非常成功,一名新加坡华侨以500克五万八的价格拍得金奖茶王。当时香港的黄金价格500克不到三万,金奖铁观音拍出如此天价,轰动全国,世人都传“安溪有个铁观音,比黄金还贵”。安溪铁观音的名声因此传遍九州,广为人知。

  王曼源还是最早在西坪开办茶厂的侨商,上世纪九十年代就聘请了300多位工人为他加工茶叶,并把铁观音销售到了东南亚等多个国家。


  与普洱茶结缘


  铁观音让王曼源赚到了茶叶的第一桶金,但真正让王曼源有了“香港茶王”称号的,还是普洱茶。

  上世纪80年代,在香港茶行、酒楼那里,王曼源开始接触到普洱茶、寿眉等其它茶叶。他发现,普洱老茶很好喝,而且喝了身体很舒服,就常常自己买普洱老茶回来喝和研究。有一些资金后,他开始收购普洱茶,租来的房间小,最初收来的普洱茶只能放在铁架床的上铺,下铺则睡着一家三口。靠着一双手,凭着家族祖训“知难而进”的坚定信念,也因为他的诚信经营和宽厚仁义,王曼源的茶行越做越大,也开始慢慢带动普洱茶的发展。

  1989年,他到云南普洱茶区。当时当地人管普洱茶叫“青茶”,茶青只采一芽,他教那些少数民族的茶农们采一芽两叶的茶青,因为他发现号级茶都很粗壮,他还让茶农按传统方式做茶。茶农们起先不信,后来因为他承诺只要按照他的要求做出来的茶,他按同样价格全部收购,茶农们才用他教的方式做茶。普洱茶的传统制作得以恢复,他功不可没;也因为他的执着付出,普洱茶推广到了东南亚、韩国、欧美等更远的地方。

  2000年以后,老茶越炒越高,也越喝越少。王曼源也开始根据自己对喝过的号级茶、印级茶的理解做复刻版。而除了原料的来源以外,王曼源还格外重视未来存放后的转化。荣源号宋聘、荣源号福元昌、荣源号红印、荣源号八五八二陆续上市。“这样我们就不是仿冒人家,而是我们自己开发了一个新的市场。”王曼源说。

  三十多年来,普洱茶与王曼源相互成就着。因为普洱,他成为国际知名的茶叶巨子,拥有实力雄厚的事业,也奠定了在茶叶界不凡的影响力。而因为王曼源,普洱茶则令更多的人知晓与痴迷。如今在普洱圈内,“班章”二字如雷贯耳。但在30多年前,制作“班章”的云南布朗山村寨却无人知晓,茶叶更是无人问津。茶农们用很大的编织袋装上茶叶,在路边叫卖,收益寥寥。

  此前,云南省一位领导握着王曼源的手真挚地说:“王会长,我代表云南省政府,代表云南省四千多万人民感谢你!”王曼源则微笑着回应:“我也要感谢你们云南有这片树叶,让我来发挥。”


  香港茶王之称


  香港不产茶,却是普洱茶和各种老茶文化兴起、消费和推广的重镇。这里有无数个茶行商号,哺育着无数香港茶楼、茶客,并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把大量茶叶转口贸易到台湾、东南亚等大中华茶叶品饮圈,奠定并推动了“老茶品饮”风潮。在这背后,以王曼源为代表的茶叶大佬们功不可没。

  如今,荣源茶行已经成为普洱茶在香港的集散中心,每年有近200吨普洱茶从香港出口到世界各国。2009年,荣源经茶行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推荐,被选为全国食品安全承诺单位。同时,茶行又被“联合国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批准使用“国际生态安全标志”,并由联合国生态安全科学院队产品进行监制。2003年,王曼源的“同字陈年老普洱茶”被中国茶学会评定为“五星级茶王”;2004年,他采用千年古树作原材料,制作出“千年古茶第一饼”。2005年,王曼源受邀担任厦门市海峡两岸茶都开幕式嘉宾,同时亦被邀为“首届专家顾问”,同年担任“当代中华十大普洱茶风云人物”评选委员会评委,被聘为茶艺届中国工商理事会理事、中国茶艺届著名专家。2007年,王曼源当选安溪县政协委员、云南省福建商会名誉会长,同年被选为“第二届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并当选“普洱市荣誉市民”。

  2002年,王曼源牵头在香港成立了“世界茶文化交流协会”。为了协会的成立,他还集结了一批茶文化专家、知名茶商、学者、文艺界人士等加入协会,促进发展世界茶文化学术交流,推动中国茶文化的广泛传播。因为他的贡献,他被推选为世界茶文化交流协会的首任会长,并连任,如今更成为该协会的永久荣誉会长。因为爱茶,王曼源始终要求自己一定要做好茶。也因为爱茶,他对茶文化的探索与推广更是不遗余力。王曼源常说,什么都有价,只有文化是无价的。

  作为茶的传人,王曼源一直以弘扬中国茶文化为己任,秉承“取之于茶用之于茶”的信念,致力于茶文化的推广,是中国茶文化复兴的发起人、领航者。2000年,他编撰了《普洱茶谱》一书,全面收录了现存各时期的普洱茶,并附有专业论述及世界各地的医学报告,推动了普洱茶文化的普及。

  王曼源懂茶、爱茶,以传播中国茶文化为己任,不求回报地辛勤耕耘,为中国茶行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无愧为世界“茶王”。


  传承创新发展


  今天的王曼源,是香港数一数二的茶业大亨。他手中的茶叶原料、号级茶、印级茶、中期茶的具体数量不详。只知道他在云南、安溪、佛山、广州、香港等地都有茶仓。手中流转过的老中青茶,已不计其数。“传统不能丢,创新需结合。”茶桌上,王曼源总是乐于把央视曾经拍摄的关于家乡西坪镇南岩村的纪录片分享给大家。闽南人爱拼敢赢,又恋乡念祖的地域性格都在王曼源身上一览无余。

  “少来不打拼,晚来无名声”,这是流传在王曼源家乡的俗语。而今天,他的子女似乎也继承了父辈血脉里的拼劲,在这样瞬息万变的茶业新时代,开始走自己的路。

  对于香港荣源茶号的初次印象,很多人可能会耳目一新。这家已经有了30多年历史的香港老字号,预想中它一定是古色古香、老派传统的。然而,它整个店面的呈现却非常时尚、新派。“我以前都是做批发的,办公室都在写字楼里面。现在这个临街铺面的设计装修都是我大女儿和儿子一起装修的,现在也主要都交给他们管理。孩子们总会长大的。”王曼源说,“现在的商铺模式跟以前不一样了,以前我们需要不停地推销,但我们现在会引导客人自己去看比较多,像每款茶,我们都有做一个小的纸张跟茶饼放在一起,上面是它的介绍和故事,旁边还有个小瓶放着茶样。传统的茶叶都是不能看不能摸的,但是我们想让今天的茶更直观一些。”


  热心家乡公益


  在积极宣传推广中华茶文化的同时,王曼源一直热心环保公益事业,此前向全国首届生态环境保护神州万里行组委会捐赠10万元,作为万里行的活动经费和公益环保基金。

  除了推动茶文化发展,王曼源还热心公益,心系茶乡。因为普洱给了他事业起飞的契机,成功后他不忘云南,带领协会到云南普洱市参加当地茶文化节,现场采购上百吨茶叶。他又在云南开展“保护古茶树,关爱勐海人”的活动,带领协会成员资助当地的贫困小孩。2007年,王曼源向普洱市捐助20万元,用于宁洱县地震灾区重建。2014年捐款南岩王曼源希望小学、安溪五中文化广场。

  2016年,在故乡安溪五中成立60周年纪念会上,王曼源捐资50万,倡议成立安溪五中栖鹏教育发展促进会,同时捐资成立“安溪县南岩教育基金”,他说:“我没有读书,小学三年级也没有读完。”虽然他没在安溪五中读过书,但五中为家乡培养人才,他希望茶乡能走出更多优秀的学子。


阅读上一篇

张金成 产品质量是市场的晴雨表

2023-11-23 12:21:06.0 作者:《丝路纵横》编辑部 来源: 《丝路纵横》杂志社
阅读下一篇

盛均 永春历史上第一位进士

2021-03-05 08:43:06.0 作者:丝路纵横编辑部 来源: 《丝路纵横》杂志

友情链接

© 2017 丝路纵横杂志 经营许可证编号:闽ICP备19017697号   投稿| 杂志订阅| 杂志广告| 关于我们 首页 栏目页 详情页
手机扫码下载丝路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