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封面故事

土坑村港市遗址

2018-11-05 11:16 作者:郑泽宏 来源:丝路纵横杂志

    土坑村具有较为完备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土坑村是泉州市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港市遗址之一,是千年“海丝”聚落型遗存的典型代表。



 图/融经商、居住为一体的土坑古街(庄国辉 摄)

 海丝元素

 

    土坑村千年传承下来的家族式海洋贸易传统,在国内独树一格。集中体现三大特点。

    保存完好的港市文化遗产。土坑村核心区面积约1.6平方公里,其中有19处文物点,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现存有宋元时期“八角井”“镇水塔”“三孔井”等文物遗址,以及明、清两代古大厝27座。古大厝共八排,排排之间均有一条商住两用街,形成完整的海港集市,集中体现为“一港两街一码头”(“一港”即屿仔壁港;“两街”即施布口街、祠堂口街;“一码头”即厦门口市码头)。

    充足详实的历史文献资料。土坑村人文荟萃,名人辈出,史料史迹颇多。现存有《塗山刘氏族谱》《振英实录》《塗山文化》《刘氏家规》等史料,以及码头、集市、古厝等遗址。现有资料证明,土坑港市与泉州古港群自东北向东南连成一线,是泉州海外贸易在大陆的终点和海外的起点之一。

    延续至今的海洋贸易传统。土坑村自古以海为生,造船技艺醇熟,水密隔舱福船文化传承至今。海运商业发达,出海经商航线范围北至浙江宁波等地,南至广东汕头及东南亚等地,与泉州港、厦门港、漳州港的海运贸易尤为密切。现在仍有上百人从事海上贸易和海运事业,海洋贸易传统世代相传。

 


  图/土坑古民居群(庄国辉 摄)

  海商文化

 

    据史料考证,土坑刘氏族人从事海洋贸易起于唐五代,兴于宋元,盛于明清。仅明清时期,土坑先祖繁衍生息、经营守护,就曾出现了刘端弘、刘端山、刘端瑜三大海商家族,拥有高达60艘的外洋贸易船队。

    明清时期是泉港海外交通贸易的处于鼎盛时期,处于湄洲湾南岸湾内的土坑村,其海澳与隔岸峰尾统称为峰尾澳,与沙格澳为明、清时期最为繁忙的港澳。

    泉港土坑村港市是当时颇具影响的港市商业区域,这些港市商业区域成为泉州海外贸易在内陆的终点,海外的起点。

    土坑村所处海澳——峰尾澳的海外交通贸易与泉州的发展息息相关。当时泉州外贸航线在唐的基础上,又延伸到朝鲜与日本等国,范围不断扩展。作为泉州的北大门,头北地区所具有的得天独厚区位优势、天然条件,再加上政府的宽松政策,使得海外交通得以开拓发展,并吸引外来者在此谋生创业,包括土坑村在内通过海路对外贸易相当普遍,经济较为繁荣。宋元时期是泉港海外交通贸易的高度繁荣时期。  

    特别是南宋时期,随着政治和经济中心的南移,泉州的海外贸易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峰尾澳对外贸易进入了繁荣期。明清时期是泉港海外交通贸易的处于鼎盛时期。作为外贸港的泉州港,其地位被福州、月港、厦门三港所代替。而处于北部的峰尾澳,远离泉州动乱中心。虽历经倭患、“禁海”“迁界”等,但其对外贸易尤其是海外贸易势头强劲,成为泉州对外贸易最具潜力的地区。造船业得到空前发展,也助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在海商的带动下,土坑村的经济迅猛发展,以海商为主发展到开当铺、药铺、布店、杉行等,仅当铺就有振铺、来铺、仁来、宜兴、振义、施布以及四房长的德源、湧源等八处,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港市。从土坑海尾至商屿,原有一条石板路,主要用于拉运货物,现没于滩涂。海外贸易带来的巨额财富,也让族人大量盖房,累计建造40座大厝。

 


 图/修缮一新的绣花楼(庄国辉 摄)

  文化遗产

 

    土坑村文化遗产包含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方面。

    物质文化遗产。据史料记载,宋元时期,土坑村聚落以吾案宫为中心;明清时期,村中曾有闽南古大厝40多座。历经600多年的风雨沧桑,部分建筑已倒塌、毁坏,现仅存相对完整的古大厝27座,均属土、石、木、砖结构,占地面积1.68万平方米,聚集成宏伟壮观且具有闽南特色的古民居群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有:白石宫、旗杆厝、刘氏祖庙、绣花楼、来铺当铺、提督府、选青斋、凌云斋等。具有代表性的要素及构件有:圣旨碑、祠堂口街、施布口街、下门口铺、三孔井、八角井、石拱桥、镇水塔、白石宫三对透雕石柱、明代出砖入石的墙壁遗址、百年老树攀枝花和十八棵古榕树等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文化遗产,代表着刘氏族人文化遗产的精神高度,对现今具有很高的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主要有:海商聚落独特格局的“一港两街一码头”(“一港”即屿仔壁港,“两街”即施布口街、祠堂口街,“一码头”即厦门口市码头);清光绪年间重抄的25条“塗山刘氏家规”;颇具特色的地方戏剧“土坑戏”(原为惠安土坑剧团,属莆仙戏剧种);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泉港北管”;正月十一妈祖出宫和正月十五妈祖出游习俗;参与乡村婚丧节庆的弦管乐队(文武管、文管、武管);以及“吃祠堂”“乞彩”活动等。另有部分非物质文化已失传绝迹,如“弄金文”“拍胸舞”“装架”等。

阅读上一篇

虎邱镇健全党建引领机制助推乡村振兴

2024-11-01 11:46:50.0 作者:《丝路纵横》编辑部 来源: 《丝路纵横》编辑部
阅读下一篇

义工精神 其乐无穷

2018-07-30 10:11:09.0 作者:李明灿 来源: 丝路纵横杂志社

友情链接

© 2017 丝路纵横杂志 经营许可证编号:闽ICP备19017697号   投稿| 杂志订阅| 杂志广告| 关于我们 首页 栏目页 详情页
手机扫码下载丝路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