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业观察

珠光青瓷与汀溪窑

2018-07-27 10:03 作者:刘良镇 来源:丝路纵横杂志社
人物名片:

        刘良镇,厦门市同安区汀溪镇文化站站长。40年来,刘良镇一心扑在农村文化事业上,为了乡村文化,奉献、守护、眷念了一辈子,痴心不改,无怨无悔。撰写了《汀溪寻古》《汀溪民间故事》《走进汀溪》等书籍。荣获福建好人榜敬业奉献好人、福建省岗位学雷锋标兵、厦门市劳动模范、厦门市“最美文化员”、厦门市道德模范、厦门市岗位学雷锋标兵、厦门市十大感动人物提名奖等荣誉称号。

        厦门同安汀溪窑,又称“同安窑”,以烧造“珠光青瓷”而闻名于世,同安汀溪窑址位于厦门市同安区汀溪镇汀溪水库东侧,离同安城区约10公里。
        宋代名窑--同安汀溪窑出产的珠光青瓷,曾经风靡几个世纪,在北宋时达到顶峰时期,但在元朝年间,汀溪窑火逐渐黯然熄灭,珠光青瓷辉煌不再。如今在日本东京博物馆、根津美术馆等艺术收藏馆里,珍藏着12世纪(南宋时代)同安窑制造的珠光青瓷碗,英国大英博物馆里也展出同安珠光青瓷残片。但在珠光青瓷故里的同安汀溪,经历几百年历史演变,却已难觅珠光青瓷身影,只剩下漫山遍野的碎瓷片。以洪树德、庄友谊为代表的珠光青瓷传承人,在深入了解珠光青瓷的历史及现状后,潜心研究,经过十几年来的不懈努力,终于成功掌握了珠光青瓷烧制技艺,恢复了同安汀溪窑珠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使沉寂数百年的珠光青瓷重见天日。
 
        汀溪古镇


       图/1956年在汀溪水库发现的汀溪窑遗物堆积
         汀溪镇,厦门的“北大门”,地处厦门北部山区,山峦如黛连绵不绝,东北与南安接壤,北连安溪,古往今来,汀溪为重镇,是泉州安溪、南安内地通往厦门、漳州、广东等沿海必经要地。宋至民国32年属感化里,1956年设置汀溪区,1958年改名为汀溪乡,“汀溪”作为镇名由此而来。
       汀溪境内文物古迹丰富,文物和考古资料证实,至少在相当于中原的商周时期,古代先民们就已生活在临近水源的小丘陵地带,遗留下磨制石戈和印纹陶等遗物。汀溪的开发时间与厦门的开发历史基本同步,然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汀溪的地理因素又造就了本土独特的乡土文化内涵,这里既有中原传统文化、闽南文化的历史积淀,又保留着山区土著先民自古形成的生活方式、风俗信仰的踪迹,还能见到中原文明、海洋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交融的身影。在遗留下的众多古迹中,包含了年代久远的古文化遗迹、山区特色的民居建筑、祭拜地方神祀的宫庙以及追祭先人的宗祠家庙、墓址陵园等,其中以古寨、古道、古瓷、古民居、古渡口最具地域特色,数量多,规模大,名气响,保存现状较好,成为汀溪的“古迹五宝”。
       厦门迄今共发现古山寨57座,其中汀溪就有23座,是厦门境内发现古山寨数量最多的地区,其中有宋代山寨16座,海拔300米以上的山寨10座。狮头寨海拔高度位居厦门第四,极为壮观;乌石岩山寨则最为险峻,难以攀登。这些山寨用途多样,是遇险躲避、防盗防抢、保护牲畜和商旅歇息而建的防卫设施,也有少量是贼匪盘踞的据点,而一些村内就地建造的坚固古堡,则是兼具防御功能的居家建筑。
       旧时水陆联运是同安沿海与内陆山区进行货物交换和商品贸易的主要交通方式,从同安古县城溯西溪、澳溪而上,衔接半岭古道,便可翻越海拔1000多米大山,通往北面安溪南部、南安西部。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半岭古道长达五里,路面光滑平整,海拔落差从500多米降到300多米,曾是同安北部运送山货、海产等土特产的重要通道,也是迄今厦门仅存完整的“茶马古道”,见证了古代同安商贸繁荣和交通发展的情景。
 
        珠光青瓷见证历史
 

        “珠光青瓷”是指南宋时以汀溪窑为代表、仿造浙江龙泉窑青瓷而生产青黄釉刻划花纹碗,这种碗为敞口、斜弧腹、小平底、矮圈足,为南宋时期风行一时的碗式之一,里外施青黄釉,外壁施釉不及底、足部露胎,器内装饰卷草、花卉和篦划、篦点等组合图案,或在外壁刻划成组的直线粗篦纹,日本称为“猫爪纹”。这种瓷碗的釉色犹如熟透了的枇杷黄色,釉面光亮透明,有很强的玻璃质感,纹样繁多,线条流畅,洒脱自如,因此有学者称它是汀溪窑产品中的“贵族血统”。


图/青釉盖盒

图/青釉莲瓣纹钵

        汀溪窑青黄釉刻划纹碗在南宋时大量销往日本及国外,十五世纪被日本高僧、“茶汤之祖”珠光文琳(也称村田珠光)(1422—1502年)所推崇,作为贵族和上层人士使用的高档茶具,因此又称“珠光宝瓷”、“珠光碗”。据日本口碑资料,珠光文琳在本能寺随一休禅师研究佛学时曾经使用过这种茶碗,也有说珠光在奈良称名寺时曾收藏过此类瓷器,还有一种记载说,在日本延德元年(1489年)之时,珠光途经博多附近的千代之松原,捡到一些青瓷茶碗碎片,十分喜爱,于是雇人在此地刨挖,结果发现了许多刻划篦点纹的青瓷茶碗,珠光将其中一个完整的献给了足利义政将军,将军就用发现者珠光的名字命名为“珠光青瓷”,这就是“珠光青瓷”得名的由来。
     
        汀溪窑的发现挖掘
 
    图/汀溪窑考古发掘
        1956年因修建汀溪水库时发现大量瓷片,同年春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派员前往调查,确定这是一处古窑址。1956年冬故宫博物院古陶瓷专家陈万里赴同安进行古窑址调查,确认汀溪窑烧造的、外有直线梳篦纹、内有浅刻草花纹、花草间有用竹篦划出连续细点条纹的青釉碗,即日本人所称的“珠光青瓷”,引起学术界广泛重视。此后,类似风格的青瓷窑址在福建南安、安溪等16个县市也相继发现,因此学术界约定俗成,将类似风格的青瓷统称为“同安窑系青瓷”,但由于汀溪窑发现的时间最早、规模最大而成为“同安窑系青瓷”的代表。也有的陶瓷学者将凡是装饰着刻划卷草、花卉和篦点、梳篦纹的青釉瓷器,包括碗、盘、碟、盒等器形统称为“珠光青瓷”。
        汀溪窑是一处涵括多处窑址的大窑场,相对独立的遗物堆积10多处,分布面积超过6万平方米,窑炉遗迹14处。其中主要分布于库区南部西岸山坡延至水库坝头、西南部山坳,面积超过4万平方米,遗物堆积最厚达5米多,窑炉8处;库区西岸山坳内面积约2万平方米,发现4 处龙窑和1处粘土夯筑的馒头窑;水库中北部西岸也有元代窑炉1处;库区东岸散布少量瓷片及窑具等遗物。            
        2002年1—2月福建省博物院和厦门市博物馆联合发掘西岸、靠近大坝山坡暴露的2条窑炉遗迹,2座窑炉南、北相距约50米。经清理发现,南侧窑炉遗迹是包含上、下叠压打破关系的2座斜坡式龙窑残基,下层为南宋时期(Y1),残长超过40米,宽2.5—2.6米,残高0.5—1.25米;上层为元代(Y3),残长超过15米,宽2.5—2.6米,即元代时,在南宋的窑炉前段重新建窑续接后再继续使用;北侧窑炉遗迹(Y3)为南宋时期斜坡式龙窑,残长49米,窑内宽2.4—2.8米,两侧窑壁残高最高分别为0.95—1.25米,窑尾可见出烟室。Y1和Y2窑炉内都有2道带通火孔的隔墙,窑床底部垫砂层并排列整齐的匣钵窝,用于固定摆放匣钵,窑炉两侧有窑门、小道和护路基、护窑墙(窑奶)等,两侧窑门有7或8个,方便进出。窑炉发掘后已按保护方案回填和复原。
 
        汀溪的三个窑遗址
 
        汀溪主要有汀溪窑遗址、路岭窑遗址、章厝窑遗址等三个窑遗址。
        汀溪窑遗址。1963年被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珠光青瓷烧制技艺被列入福建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汀溪窑是宋元时期我国南方生产青瓷的著名窑址和“同安窑系青瓷”的代表,也是当时著名外销产品“珠光青瓷”的重要产地,产品大量销往海外的东南亚、日本、甚至非洲东海岸及阿拉伯国家等,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货物之一。多年来,汀溪窑址吸引了海内外学者和游客,它是厦门与世界各国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图/汀溪窑文物保护碑
        路岭窑遗址。位于同安区汀溪镇褒美村路岭寨山。宋代窑址,此窑原定为寨山窑址,2004 年于窑址南端公路旁及西北部山脚竖碑定为路岭窑址。2009年1月复查,发现废弃的匣钵窑具、垫饼及瓷片主要散落分布于寨山的东南坡、南坡及西北坡,面积约20000 平方米,文化堆积层最厚达3米,南坡发现窑炉遗迹。此窑以烧造青瓷为主,釉色有青绿、苍青、灰青等,少数装饰刻划卷草纹、梳篦纹,产品器形有碗、盏、碟,采用漏斗形匣钵装烧。西北坡烧造较为细薄的青瓷器皿,瓷片堆积层厚约2 米。此窑址同属于宋代同安汀溪窑系,是研究古同安陶瓷手工业历史及陶瓷产品外销的文物遗迹。2006年公布为同安区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

       图/路岭窑文物保护碑 

        章厝窑遗址。位于同安区汀溪镇古坑村(章厝)土圳头北100 米土圳头山西坡。宋代窑址,窑址面积约1000 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约0.5~2 米。以烧造灰白瓷为主及少量青瓷,少数青瓷碗内刻划卷草纹、篦点纹,外壁梳篦纹,烧造器形有碗、盏、碟等,采用漏斗形匣钵、垫饼等窑具。此窑址同属于宋代同安汀溪窑系,是研究宋元时期陶瓷生产及经济发展的历史遗迹。


图/章厝窑遗物堆积
                                                                                 
        珠光青瓷的种类与特点
 
        汀溪窑以生产青瓷为主,兼烧白瓷、青白瓷及极少的黑釉瓷、酱釉瓷。宋代以碗、盘为大宗,还有碟、杯、钵、瓶、执壶、盒、水注、灯、砚及小雕塑等,饰以刻划的卷草、莲荷牡丹、莲瓣、树叶、网格及水禽等纹饰。元代产品以青白瓷居多,碗盘为主,器内多有涩圈,器表多装饰压印、挖刻、浮雕的花卉纹等,采用漏斗形匣钵、垫饼、、垫泥、垫柱、垫圈等窑具。
        珠光青瓷的特点:其一,釉美,釉色纯正,如熟透了的金黄色枇杷;釉色光亮、透明、开片,玻璃质感强。其二,纹饰美。纹样布局活泼,线条婉转流畅,洒脱奔放,双面刻画间辅篦纹,刀法娴熟。其三,造型美。汀溪窑烧制的同安青瓷产品种类多,每种又有多种造型,多种纹饰、大小不一。

 
        珠光青瓷与海上丝绸之路

        汀溪是宋元时期著名的外销瓷——“珠光青瓷”的故乡,汀溪窑作为我国南方青瓷的代表性窑址,在国内外陶瓷学术界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所生产的青瓷产品通过泉州港这一“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销往日本、东南亚以及地中海阿拉伯国家,成为各国人民重要的日常生活用品和我国同世界友好交往的实物见证。
        汀溪陶瓷的传承,对周边地区的民间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至今仍保留着深厚的陶瓷文化遗存。在汀溪水库库区内,迄今仍然可见珠光青瓷残片,而附近的一些村落如隘头村、褒美村、路下村、古坑村至今仍完好保存着一批以烧制珠光青瓷的重要器具“匣钵体”为外墙装饰材料的“匣钵体”古厝群。
        如此庞大的同安陶瓷为什么可以在历史上鼎盛数百年?其观点是,以“外销”为主要功用的“海上丝绸之路”成就同安陶瓷的辉煌。
        自古以来,同安就处于我国东南沿海的海上交通航海地带。从宋代到清代,同安一直隶属泉州府。宋元时期,泉州府的泉州港(刺桐港)是“东方第一大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始发地。
        同安因其靠近泉州港的独特地理位置以及同安本身的水陆交通特征,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同安汀溪镇位于闽南中心的地理位置,历史上自然而然开辟出一条重要的“茶马古道”,加上天然拥有西溪成为内陆水运功能,使得这个区域成为一个交通枢纽,从而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半岭古道上段(半岭村南边)

        专家指出,“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海上陶瓷和茶叶之路”。这个特征与这条商路的地理位置以及周边沿线的资源分布刚好吻合。安溪、武夷山等地历史上一直是著名的茶叶产地,汀溪附近的土壤和草木又特别适合烧制青瓷。各种机缘的巧合,使得汀溪的陶瓷业和这里的海上丝绸之路(含茶马古道)如同天成。

        历史上,人们或徒步或坐轿或借助驴、马等畜力,翻山越岭,通过茶马古道,运送茶叶、山货、陶瓷等货物到西溪的渡口,与这里的商人们交易。这些货物从这里装船出海,远销东亚、东南北甚至东非海岸各国。另一方面,从“海丝”运来的火柴等洋货,也经由茶马古道,运往内地山区。一直到上世纪30年代修建公路之后,这条古道的功能才慢慢消退。目前,古道沿线仍有商铺、茶亭、客栈、古石板路等遗址,许多石基墙体仍保存完整,成为当年繁荣景象的写照。


阅读上一篇

“版阅AI内容服务平台”的大模型应用对话AI上线

2023-09-25 23:19:07.0 作者:《丝路纵横》编辑部 来源: 《丝路纵横》杂志社
阅读下一篇

智慧共享停车体系 有望破解城市停车难

2018-06-10 18:38:44.0 作者:本刊记者 刘真真 来源: 丝路纵横杂志

友情链接

© 2017 丝路纵横杂志 经营许可证编号:闽ICP备19017697号   投稿| 杂志订阅| 杂志广告| 关于我们 首页 栏目页 详情页
手机扫码下载丝路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