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丝路花雨

洪辉煌:读一副名联

2017-07-02 23:11 作者:洪辉煌 来源:丝路纵横杂志

洪辉煌:晋江英林镇人。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集《与历史结伴同行》《惊心阅读》《两个人的城市》《他们在追寻什么》(与许谋清合作),主编《海上丝路名城泉州》《作家笔下的泉州》《1949--1999泉州文学作品选》(小说、散文、诗歌三卷)。曾担任福建省第八届、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学科组评委。散文集《两个人的城市》获福建省第二十四届(2009年度)优秀文学作品奖。



      泉州人对朱熹的记忆和情感,大多来自于一副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据传此联乃朱熹所撰,经弘一法师书写,悬挂于开元寺天王殿柱子上,从此不胫而走,成为泉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
      这副对联语言平白,意思清楚,理解不难。地方史学家陈泗东先生在讲述泉州历史文化的特点时,把它与有关史料记载相印证,直截了当地说,上联“说明泉州有宗教圣地的‘泉南佛国’之名,其来久矣”,下联“说明泉州千百年来,文化兴盛”。
      然而,如果要细加琢磨推敲,问题也就来了:“圣人”何所指?圣人是历史上的稀罕之物,孔夫子都说自己不是圣人,泉州何等德行,竟能“满街都是”?
      对此,国学名家陈祥耀教授在《朱熹的学术思想及其对闽南文化的影响》中作出解读——
       “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有两种解释:一是把“圣人”指佛教徒,因为古代有“佛者西方之圣人”的话;二是把“圣人”指崇奉儒家圣贤教诲的人。若从后解,则朱熹自己对泉州的民风亦倍加赞美。
      作家许谋清却是总有逆向思维,他对朱熹的褒扬似乎并不领情,甚至对家乡安海“二朱过化”的光环也泼了一盆冷水——
      相传朱松朱熹在安海讲学,于是成了闽学(理学)开宗的所在地,于是是“海滨邹鲁”。鲁是孔子的故乡,邹是孟子的故乡,安海也就像孔子孟子的故乡一样。其实,这一点很虚,朱松在安海只当了一年镇监,朱熹只有几次路过安海,至于“二朱过化”,都找不到具体的历史记载。朱熹和泉州倒是有文字考证,甚至说:“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这泉州受得了吗?“满街”,人人有份吧?要有人说我是圣人,我就得钻地里去。有人怀疑这是传讹了,应是“满街都是僧人”。但要是那么说,这句话就该失传了,不会让我们这样整天挂在嘴上。过嘴上的瘾都快一千年了,难道不应该重新想一想?当然,说安海是文化古镇没有错,就凭有石井书院这一点,叫文化古镇并不欺世。但石井书院是之后建的,并非朱熹主持的书院,只是“绘二朱夫子像于尊德堂”。真真没有太多可以炫耀的。(《被忽视的海丝八大商人》)
      许谋清当然读懂,朱熹采用的是言过其实的夸张修辞法。他之所以抓住“满街”和你抬杠,用意在于要告诉泉州人,不要陶醉于800多年前古人的一个善意的玩笑而飘飘然,总是整天挂在嘴上喋喋不休,忘了当下的努力,无异于阿Q式“先前阔”的虚幻。
      其实这副对联发人深思之处还在于上下联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这种关系表明了作者崇佛的立场,而它与朱熹“逃禅归儒”的经历并不是完全契合。朱熹曾经数次就斥佛之事上奏朝廷,以“天下无二道”的姿态对佛道二教展开凌厉的批判,甚至敢于对当朝皇帝公然唱反调。他从儒家入世精神的角度,指责佛家空寂的主张;从儒家传统伦理的角度,指责佛教诸如“沙门不敬王者”、不尽孝道、不讲伦理。从内涵上否定佛教经典的权威性。(《朱子文化大典》)应该说,持如此激烈态度的人是不太可能颂扬佛教产生的社会影响力的。
      不过,我也注意到《朱子文化大典》又认为,朱熹对佛道二教的态度是矛盾的。作为文人的朱子,他给传统的祖宗崇拜、风水学以及传统道家、佛学给予了足够的尊重,保留了在其思想体系中的适当的地位。作为官员的朱子,对宗教则主要从社会教化功能的角度进行考量,一概斥之以“扰乱纲常”。看似矛盾,实则是以鲜明的儒家立场为本位,对三教所进行的判教式的融摄与会通。综合以上情况,我还是认为朱熹撰联的可能性值得怀疑。在泉州,朱熹“被作者”的情况是有的。永春县也有一副广为流传的名联:“千浔瀑布如飞练,一簇人烟入画图。”历来都说是朱熹所撰。林振礼教授经深入考证,有理有据,把其知识产权归还唐诗人韩偓。(《永春陈山岩题刻之谜》)别的不说,单从艺术风格上赏析,这副联与韩偓咏闽南诗句“四序有花长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如出一辙。
      话还得说回来,对朱熹撰开元寺名联,弘一法师一定是深信不疑的,否则他不会题写。历来也没有听到多少质疑声,已经算是定说,要推翻非得有新的铁证不可。那么朱熹会是什么时候撰写的呢?对照年谱,最大的可能应该是在他初仕同安,发生“出入释老,反求六经”思想转变之前。
      许谋清还踩了一个地雷,我们有必要就他关于安海“二朱过化”是“虚名空壳”,只是“曾留下朱熹的影子”的看法再加以讨论。 
      1985年6月,安海港史学术研讨会在安海镇举行,陈泗东先生向会议提交的论文《安海史若干问题小议》,重点谈“二朱过化”对安海文化的作用。该文说——
在安海文化发展史上有件很有趣的事,当12世纪的南宋初理学朱熹三代都和安海发生过关系。朱熹之父朱松及子朱在都任过安海镇的小官,朱熹任过同安县主簿,往来安海,朱在文名不著,安海人不大提他,而特别突出朱松和朱熹,称为“二朱过化”。朱熹的学生傅伯成,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就在安海建立了“二朱先生祠”并写了碑记。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百三十《文选楼影宋抄本》说:“二朱先生祠在石井镇,傅伯成记。绍兴初,故吏部郎韦斋朱公松为镇,士向慕之。故侍讲朱公熹后二十余年来官同安,间至镇,与镇之长上访父时事,嘉定中,镇官游绛于镇西为书院,绘二先生像而祠焉。”《方舆胜览》卷十二,也有同样的记载。可见二朱对安海的“过化”,南宋时已尽人皆知。从安海文化发展史来说,二朱无疑是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
以上所引史料虽然不多,但是出自朱熹同时代人的著述,真实性和可信度高。这篇论文是新时期以来最早研究安海“二朱过化”的文章,为泉州的朱子学研究开了好头。
1999年底,林振礼教授潜心探研,完成专著《朱熹与泉州文化》。该书重点考评朱熹泉州事迹,专节论述朱氏三代与“闽学开宗”。作者认为——
      后来人们正是把泉州的人文鼎盛、理学景观与“二朱过化”以及石井书院的创立相联系,称誉安海为“温陵始学”和“闽学开宗”之地的,词虽近夸,实固如是。
2004年,林振礼教授在进一步深入实地考察、收集挖掘资料的基础上,对原著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放宽视野,扩大架构,丰富材料,增加篇幅,增订出版了30万言的《朱熹新探》。哲学名家蒙培元教授对该书作了很高的评价,在书的序言中他说——
这部著作开辟了许多新领域,提供了理解朱子的许多新空间,体现了作者敢于言人之所未言的探索精神。“朱子的风水观”、“朱子与摩尼教”、“朱子在民间的多重形象”等重要章节,就是其中最有特色、最有突破的成果。作者从佚文考辨和野外调查开始,进到生态、宗教和美学等诸多领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见解,填补了朱子研究的许多空白。
蒙培元教授特别注意到《朱熹新探》“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的特征”,认为作者对朱熹风水观的研究有先声夺人之势,“使他成为我国研究朱熹风水观的最早、最重要的学者”。对作者重新考证史实,就朱熹与摩尼教的关系提出的“仕泉偶涉,知漳则禁”的结论,更是谓之为“石破天惊”,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由此看来,许谋清的持论欠缺准确,值得商榷。不过也应承认,目前已有的相关文献记载的确有限,特别是真金白银的证据较少。当然,随着研究的深入,新东西被发现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去年石狮举办的“宋理学名儒柯国材学术研讨会”,因为柯国材也算是安海人,“二朱过化”成热门论题之一,有些新材料值得注意。如清柯琮璜《奎光阁题名匾大略?序言》记载:“柯姓因理学乡贤翰公国材,自同安鼎美乡从朱夫子讲学于石井书院(鳌头精舍)。”虽仅是清人只语,但与人物关系及历史情景的可能性相符,可备一说。也有的新说略显草率,如有论文说,绍兴元年(1131年)柯国材随父徙居安海,就读于鳌头精舍。翌年朱熹父亲任石井镇(安海)镇监并在书院讲学。柯国材长朱熹14岁,同在书院读书,因而又称学兄学弟。算来其时朱熹才3、4岁,所谓学兄学弟,显然主观臆测成分居多。
      44年前,同安县从泉州析出归属厦门市,泉州的朱子学研究者有东西被掏去了大半的感觉。其实,思想的影响不会随区划的变动产生根本性改变。上述陈祥耀教授的论文把学术视野扩大到泉州及闽南地区,论述了朱熹对民风士气、文化发展等方面产生的影响。特别强调——
朱熹及其门徒,在闽南宣扬孔孟的仁义忠孝道德,宣扬理学的修身养性,宣扬古代的礼教,对于泉州等地人民纯朴忠厚民风和道德水准的提高,当然会起相当重要的作用,所以泉州一时有“海滨邹鲁”之称。
      陈祥耀教授的观点得到历史学家陈支平的呼应,他刚出版的专著《朱熹及其后学的历史学考察》有了更为深入系统的论述。他认为从历史学的领域来考察,朱子学至少应该包含“义理心性之学”和“社会建构管理之学”两大相辅相成的结构。前者基本上已走上学术化的道路,其精义很难为一般的民众所了解,即使像他,有时也是一头雾水。他说——
无论是历代统治者还是一般士人民众,对朱子学的认知,恰恰集中在朱子学的“社会建构管理之学”上面。……朱熹强调社会管理中的个人行为必须遵循“仁、义、礼、智”的准则;在人与人关系上,应当遵循上下有别的“孝悌之道”。这就为民间社会设计推行了可以作为世代延续的生活方式。
同时我们还看到,朱熹对于民间社会的教化自己也是身体力行的。他与柯国材之间,从相游相乐、趣味相投到结为“匪同而和、肺腑以倾”的进道之友,就是为人处世的一段历史佳话。
      名人思想作为对地方文化的影响,二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前者是主导,但后者的接受和延续有可能产生效果的最大化。譬如韩愈任潮州刺史八个多月,却赢得“潮州山水喜姓韩”,潮州人对中华传统文化深抱温情,对韩愈表达了他们的最高敬意。当然,朱子学研究的目的意义,不在于为人们提供顶礼膜拜的高大上偶像,而是要进行一场精神对话。弘扬朱子文化,既要有专家学者的学理性研究,也要做好普及,让研究成果从学术殿堂延伸到社会,成为大众的日常生活。离开现实世界的召唤,思想学术就失去分量。希望有一天,时空可以穿越,朱夫子重回晋江、泉州,他会笑吟吟地说:此地今称文都,满街都是君子。

阅读上一篇

从被告叶长青一案看法律文书的准确性

2024-11-04 15:49:30.0 作者:王文德 来源: 投稿
阅读下一篇

蔡维衍:倾注华文教育情系山城

2017-07-02 02:33:20.0 作者:丝路纵横编辑 来源: 丝路纵横杂志

友情链接

© 2017 丝路纵横杂志 经营许可证编号:闽ICP备19017697号   投稿| 杂志订阅| 杂志广告| 关于我们 首页 栏目页 详情页
手机扫码下载丝路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