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华 匠心独运通花瓷
人物名片
陈明华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国民间艺术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
陈明华出生于德化的一个陶瓷世家,15岁起先后师从父亲陈海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柯宏荣、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陈桂玉以及老艺人李国章学习陶艺。在近40年的制瓷生涯中,她潜心研究瓷艺,融合捏、切、雕、镂等技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匠心独运,创作出独具个人特色的通花瓷艺作品,开辟出属于自己的艺术创作道路,其作品多次在国家级和省级大赛中摘金夺银,个人更是获得了国内陶瓷艺术的最高荣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等称号。
出身陶瓷世家
陈明华出生于1972年。在那个物质并不富裕的年代,日子总是紧巴巴的。家里兄弟姐妹众多,陈明华从小就要帮忙做家务。上小学时,父亲上班、母亲务农,年幼的弟弟无人照料,她每天都背着弟弟上学,最后一节课再请假回家做饭。生活的重担,让她自小练就了能吃苦、不怕累的品质,这也是她往后艺术创作的精神基础。
15岁那年,在德化国营陶瓷厂当设计主任的父亲,将陈明华带到了厂里当学徒,学做陶瓷。从进厂那一刻,父亲就从未放松对陈明华的要求,极其严厉。由于之前没有基础,父亲要求她必须从底层做起,每天就是不断地进行磨刀、压胚、压碗。而每天的任务是至少要做出来8个碗。当时,陈明华还是一个瘦弱的小女孩,面对如此高强度的工作量,她觉得吃不消了。但是父亲却丝毫没有降低标准,他认为,如果要走陶瓷创作这条路,一定要把基本功打好,年轻的时候吃苦,总比到了需要出作品的年纪再来吃苦强。
经历一段时间的磨练,陈明华几乎了解了制作瓷器的整条工序。看着厂里其他老师傅的瓷器作品,她的内心也是跃跃欲试。白天,在完成自身任务的同时,陈明华挤出时间研究更高难度的陶瓷花瓶。她的内心深处,也是希望能得到父亲的认可。但是严厉的父亲,对她的作品要求也极高。被父亲责骂,已经成了家常便饭。有时候,陈明华花一天时间做出来的花瓶,父亲过来看了一眼,评论说“八字还没一撇”,然后将整个花瓶捣毁。
不过,正是在自己刚入行时父亲的严格要求,才培养了陈明华严谨、高标准的基本创作素养,也开启了她痴心“通花瓷”的艺术之路。 她不仅从父亲那里传承到了陶瓷创作的技艺,在器型审美等方面也深受影响。
专注通花瓷器
陈明华第一次看到通花瓷器是上小学时。当时,学校组织学生们餐馆瓷器,她一眼就被一件浑身镂空的瓷器所震撼,“这世界上怎么有这么漂亮的花瓶”。一次在和父亲交流时,她才知道,这件花瓶叫“通花瓷”,创作者正是父亲一名已经过世的同事。惋惜之余,陈明华内心开始萌生一个想法,何不自己也制作一个通花瓶。
其实通花是古代陶瓷的传统技艺之一,类似剪纸,在物体上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一件清代官窑通花釉彩瓶,近年拍出了5.5亿元的天价。那时的陈明华并没有多想,纯粹地对那间作品触电。心想,这么好看的瓷器,要是能学会就好了。
在当时的德化,通花瓷器还是一个空白,不仅没有专业的师傅,连最基本的参考资料都没有。陈明华只能自己摸索。她先去参观了广东潮州的通花瓷制作工艺,回来之后自己研究工具。与德化的传统工艺不同,制作通花瓷的刀具要求细薄且坚硬。陈明华自己磨刀,先是在土胚上试验,耗费了很大的时间和精力才成功。工具有了,通花瓷的雕刻也是费时费力,需要长时间专注,眼睛一直盯着瓷器,颈椎也很累。最后一道烧制的工序则是困难的,陈明华已经记不清烧毁了多少作品。最终,花了2年时间,她才掌握了通花瓷的制作工艺,开始创作出像样的通花瓷器。
1988年,20来岁的陈明华创作了《菊花通花瓶》、《双鱼通花瓶》,获得福建省陶瓷新品大师一、二等奖。这让热爱创作的陈明华更自信,开始潜心研究开发通花、镂雕艺术。作品多次在国家级、省级大赛中摘金夺银,深受国内外友人的青睐。她的作品《双龙争艳》通花瓶分别被福建省博物馆、中国陶瓷博物馆(原景德镇陶瓷馆)、福建省工艺美术珍品馆等收藏,《世博梅瓶》被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收藏,《通花梅瓶》分别被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中华民族艺术珍品馆收藏。
“德化的白瓷通过手工的技艺,用雕刻表现,精美的花纹背后饱含内涵和文化创意。这么多不同的花纹,要刻得均匀、完美,需要经过静心、细心、用心的‘三心’才能完成。”陈明华说,这看似简单重复的镂空,却是一门包罗万象的艺术,创作手法上要融合塑、捏、刻、雕等技艺,在造型设计上更是要内涵丰富、匠心独运,才能创作出格调典雅、肃穆大方、意境深远的作品。
2015年,陈明华报名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评选。评选四年才组织一次,全国183名省级以上工艺美术大师济济一堂。在江苏宜兴组织实操检。第一次实操,临时出题,两天完成一件陶瓷作品的设计,是当年创新的评审办法。陈明华说,在花瓶的器形上,以女性独特的审美和精致工艺,征服懂得欣赏的收藏知音。
入选金砖国礼
2017年,凭借出色的作品,陈明华已经在国内通花瓷业内小有名气。此时,她碰上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将她推至焦点的,正是2017年的热点事件——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陈明华以作品《玉玲珑梅瓶》一路过关斩将,成为入选作品之一。从准备到制作,作品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浮雕、刻雕、点雕,陈明华为国礼设计和制作思虑之多,甚至夜不能寐。《玉玲珑梅瓶》出彩,用的是她最擅长且独特的通花技艺。此次国礼作品,陈明华选择她最擅长的通花艺术瓷(也称镂空)花瓶。如何在作品中书写中国故事,陈明华想了很久,后来她将牡丹花做成浮雕,把寓意抱团发展的牡丹缠枝做成镂空。
其实,前一年陈明华创作名为《国色天香》的小口短颈梅瓶也是镂空花,缠枝也是用浮雕表现。这件作品曾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并被收藏。此次国礼是在《国色天香》的基础上再提升再创新,花的纹路做得更细腻。通花瓷很难烧制,一不小心就会裂,而且高度达到30厘米就算大件了,此次国礼作品陈明华创作的是50多厘米的作品,为把好质量关,每一道工序她都介入,最后从烧制成的100多个花瓶中选了10件完美作品。
完美的花瓶,当然要配完美的底座。陈明华选了原木座,但在德化没有制作原木座的师傅和机器,她跑了仙游、莆田等很多地方都没找到。后来陈明华找到了有十多年交情的德化老师傅,虽然这位师傅不会做也没机器,但看到陈明华为这一底座花了那么多心思,就专门花了十几万购买机器,并请人来制作。陈明华说,之所以要为一个底座花了5个多月时间和心血,是考虑到国礼将被送往各国,每个国家的天气情况不同,需要保证底座不变形。为此她做了试验,把底座放进零下28摄氏度的冰柜中冰冻,放在烈日暴晒,反复多次都没有变形和收缩,这个底座就是为这个花瓶量身定做的。
2017年,陈明华的作品《梅开五福》入选厦门金砖国际会晤礼品;作品《来福》、《中国风》入选厦门金砖国际会晤夫人礼;作品《玉玲珑梅瓶》入选厦门金砖国际会晤元首礼,赠送给多国元首。陈明华也因此获得金砖会晤礼品研制贡献奖。
德化陶瓷名家辈出,要崭露头角,对纤瘦的陈明华来说是幸运也是勤奋使然。
“通花”瓷艺,又称透雕、镂空,是以雕刻为主的陶瓷装饰手法,创作过程手法繁复,费心费力,还需匠心独运。陈明华表示,通花瓷瓶制作手法精妙、工序复杂,仿似在瓷中“剪纸”,瓷上“飞花”。她的孩子张国晖,大学雕塑专业毕业后,在母亲的帮助下传承技艺,并通过微博等互联网平台推广白瓷艺术和文化。她希望孩子能继承自己的技艺,在传承的基础上走一条有自己特色的艺术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