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克忍:指尖传承绣春风
人物名片
陈克忍,晋江深沪人,泉州市“阿嬷绣品”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中国传统工艺世代相传,这指尖上的传承,蕴含着中国人的智慧和追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人们知道苏绣、湘绣、蜀绣,却不一定知道与之齐名的刺桐绣。在集纳着多元文化的泉州古城西街,就深居着一位刺桐绣(金苍绣)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陈克忍。
走进陈克忍的小宅,就被她的绣品所吸引。那些神龙、麒麟、金鱼等吉祥图形栩栩如生、金碧辉煌。只见悬挂着的菩萨图,珠光宝气,祥光焕发。细细观赏,一些吉祥图案用金苍绣技艺绣成,精致细腻、富丽堂皇,而脸部和衣裳却是用珠子和亮片绣成,饱满光亮、神采非凡。陈克忍介绍说,金苍绣是刺桐绣的一种特长技艺,与唐时“蹙金绣”工艺相同,即在罗缎底子上,用金绣线绣出各种美妙纹样。金绣线外的那层金箔很薄,犹如葱膜一般,民间形象地称其为“金葱绣”,又因闽南语中“葱”与“苍”同音,因此雅化为金苍绣。而在脸部及一些部位采用珠亮绣,则是一种创新。特别是菩萨脸部的用珠子和亮片,一改过去只用轮廓线条来表达,就显得更有质感、层次,更为丰富完美。
谈起这项技艺的传承的源头,陈克忍自豪地说,这是来自她阿嬷的手艺。“我3岁便在祖母身旁看她绣花,5岁开始穿针引线学习刺绣。”陈克忍说,她幼年丧母,是由祖母抚养长大的。祖母见小孙女乖巧灵动,就想把自己从祖辈学会的绣技传授给她。“这根针你得拿一辈子。”五岁的陈克忍没想到,祖母的这一句话竟然影响了自己一辈子。
岁月的积淀使陈克忍显得格外的从容和淡定,谈起往事娓娓道来。她说,她9岁时就到深沪抽丝厂上班,绣工技艺赶上老职工。13岁代表抽丝厂到晋江青阳参加技能比赛得了第一名,奖品是一个面盆,价值3.5元,当时很贵重。到了改革开放初期,她进入泉州工艺美术公司上班,负责珠绣设计样本。1981年进入建成公司样衣组当技术员及外发质检员,后来到侨友织造厂负责毛衣绣花开发、生产。
1989年辞职,承包建成公司等厂家的毛衣绣花业务。当时与香港公司做来料加工,发放羊毛衫,负责珠绣样本设计,整个大泉州从山区到沿海都有她的组长负责检验发放,做的风生水起。2005年承揽晋江、石狮多家泳装公司的绣花业务,也因为绣品新颖别致使她的业务一路飙升。
随着岁月的积累,她将精力和时间转移到金苍绣技艺的传承创新和创作制作上。她整理收集多年来积累的一些作品,2014年10月在泉州西街开办一间“阿嬤绣品”门店,一时引起各界的极大关注。人们开始认识泉州本土的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奇魅力。
陈克忍对绣品的制作可以说是精益求精。她说有时一个龙头绣完之后,发现神采有所欠缺,就找出原因翻工。不论工程量多大,就得重来,直到满意为止。她说,传统的金苍绣比起普通的刺绣要复杂许多。传统的金苍绣一般要经过描图,固定,绕线,合成四大步骤。而且,传统浮雕是用棉花填充的,在描好图的绸缎上,用纱网将棉花固定后绣出字系列,神龙,神兽,人物等。“浮雕要有立体感,塞满的棉花一定要紧。”最为关键的就是在固定好的棉花上面绕上金线,不仅下针要准,而且还要够力。“这些步骤看起来简单,但如果没有一定的经验和技巧,是很难做到的。”浮雕浮起度的大小也是全凭绣工对于绣品形象的拿捏。为了让神龙呈现出鳞状感,绣金线前还要在棉花上缠绕一层较粗的呢绒线,才能绣出龙鳞的凹凸感。
陈克忍有今天,一直感念着她的祖母,是祖母对她的培育才有今天的一身好手艺。她也将技艺的传承作为当下的重中之重。在陈克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丈夫、儿子、儿媳、乃至7岁的孙子都会刺绣,一家五口,三代同堂一起刺绣的场景颇为壮观。她还吸收邻里十来个小孩童,向他们传授技艺。陈克忍内心深知,非遗需要传承,必须传承,要想让刺绣这种传统技艺重获新生,绵绵不绝,必须从小孩抓起,还要通过更多的途径,让更多人知道它,了解它,爱上它。
在好友的帮助下,陈克忍带着她的绣作走进泉州师范学院,成为了服装设计专业的讲座嘉宾。现在,她还是华侨大学、民生中学等学校的客座嘉宾,每月一次现场传授技艺,且都是公益活动。她还将“阿嬤绣品”这一技艺与花灯、木偶等传统非遗结合起来,在泉州古城开出绚丽的花朵。
绣架前的陈克忍穿着古朴,神情沉静,透着大家闺秀的气质。这种静默,与时代的浮躁喧嚣对比如此鲜明。 一针一线,上下翻飞,如此娴熟迅速,却又针脚细密,严谨细致。她将所有的情感凝聚在针线上,表达着一个古城绣娘的追寻与向往,也展现出泉州这片沃土文化积淀的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