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业观察

金融活水提升乡村文化水平

2018-12-26 11:07 作者:本刊特约记者 庄建华 来源:丝路纵横杂志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文化兴,乡村兴。泉州农商银行以服务实体经济、履行社会责任为己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为乡村经济注入金融力量的同时,以“乡风文明”为着力点,以“金融+”深入当地,积极开展社会诚信建设,大力传承和弘扬海丝文化和闽南传统文化,努力当好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以金融力量不断提升乡村文化水平。


     信用体系传承诚信文化

 

    乡村振兴离不开“信”。在泉州的最北端,坐落着一个因“信用致富”而广受社会各界关注的孤岛,一个曾经不通水不通电、人均收入全市最低、穷得只剩下“信用”到现在人均收入15年翻20多倍、远近有名的“幸福岛”——泉州市泉港区南埔镇惠屿岛。这个福建农信系统首个“金牌信用村”,在泉州农商银行“征信+普惠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的悉心浇灌和1480名岛民共同努力下,创造了“信用创造财富”神话,也谱写了一部泉州农商银行用金融活水浇灌三农实体经济、振兴乡村产业兴旺、人民富裕的典型事例。

    作为本土银行,泉州农商银行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在农村地区广泛开展信用宣传和教育,大力推动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创建“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稳妥推进“信用乡村”农户贷款模式,目前已建设信用镇2个、信用村59个、信用户64579户。同时,在大力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培育“信用至上”的全民意识和社会道德基础上,更加注重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道德氛围,增强农民、农户和各类农村组织的信用观念,逐步建立健全“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信用约束机制,营造“人人讲诚信、人人重诚信”的良好氛围,有效提升了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水平。


图:反假币宣传

 

     村规民约传承文明乡风

 

    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错落别致的南洋楼,绚丽多彩的油画墙,朗朗上口的村规民约“三字经”……这个位于泉州市泉港区界山镇的美丽小村庄——东张村,因其美丽的田园风光、深厚的农耕文化而引来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原来的东张村经济落后,土地闲置抛荒,农作物单一,很多人都外出打工,村里人越来越少……”村书记陈志成提起之前的东张村,有点往事不堪回事的感觉。“现在,你看看,这是党的政策带来的福音,是美丽乡村和乡村振兴战略给我们带来的美好生活,是泉州农商银行‘信用+普惠'金融服务模式给我们带来的发展支撑。”

    东张村,北邻莆田,东依大海,全村共计537户,村民3150余人,目前已是远近闻名的侨乡村和风光旅游村。几年来,东张村充分利用大量闲置连片土地,招揽引进了利农集团、海西农业等企业入驻,引导企业创新经营模式,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由企业将大棚出租给村民,村民向泉州农商银行申请小额贴息贷款租用蔬菜大棚,企业负责蔬菜种苗提供、大棚管理、蔬菜销售等,让蔬菜种植户不用担心种苗来源和蔬菜销路。

   “从2013年开始,结合原有村民信用状况,我行2014年将东张村建设为泉港区首批信用村之一。”泉州农商银行泉港支行行长王锦龙说道,“对村里农户进行信息建档,已建档300户,其中信用户71户,针对信用户,我行简化贷款手续,提供小额信用贷款和小额贴息贷款,同时还给予一定的利率优惠。”

    东张村成为信用村后,村民们创新创业资金有了奔头,越来越多的村民返乡务业,有的跟利农集团租借大棚进行蔬菜种植,由利农集团提供蔬菜种苗、帮忙进行蔬菜销售等,让蔬菜种植户不用担心种苗来源和蔬菜销路;有的自己懂技术、有想法,承包几十亩、几百亩土地进行规模化蔬菜水果种植;有的自主创业成立油画公司;有的创办了家庭农场……

    2017年11月,东张村荣获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通过政银企的联动和党员乡贤的带头,东张村不仅建成了美丽新农村,更缔造了乡村文明新风,在“乡村振兴大战略”下灼灼生辉。

    作为扎根本土的农村金融机构,泉州农商银行顺应乡村振兴的新兴业态,按照“一乡一策一品一色”的发展思路,先后推出农e贷、福e贷、青创贷、安居贷、巧妇贷、林易贷、房好贷、循环贷、分期贷及普惠卡、青创卡、成功卡等多种金融产品,积极支持有志人士、农民、企业和大学生等返乡创业,积极支持县域幸福产业、绿色金融、田园综合体等新业态发展,积极支持优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产、专业大户和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时大力推广政府风险补偿基金、政策性保险公司、农业信贷担保、涉农财政补贴担保等增信模式,促进农业产业链融合发展,支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农业经济发展。


图:手把手反假币宣传 


     海丝金融传承古城文化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海丝文化,留下的是不灭的记忆,失去的是宝贵的财富,传承的是永恒的瑰宝,托起的是举世瞩目的新天地。

    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以文化引领、经贸合作、互联互通、互惠互利为主线,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争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排头兵”、“试验田”。

    作为深耕美丽泉州的本土银行,泉州农商银行52家网点实现大泉州服务范围全覆盖,倾注金融智慧积极作为,发挥网点广分布、网络全覆盖、产品大创新、服务专业化等优势,主动对接泉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先行区建设和古城复兴各项规划作,大力支持有实力有情怀的农村文化创意企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优秀的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遗产,助力古城复兴和泉州经济发展。一是打造“一卡一贷一路”海丝文化金融服务。融合海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发展的金融需求,推出“一卡一贷一路”,即一张与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申遗中心联合推出的以保护传承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海丝借记卡,一份最高授信100万元的海丝保护贷、最高授信1000万元的海丝传承贷、专项用于对接古城保护、古港复兴、文化传承等特色“海丝”非遗项目的10亿元贷款规模,一个强化互联网思维、大数据思维、跨界融合思维开展海丝建设合作的创新思路。二是致力“一走一队一捐”海丝文化传播。在“一卡一贷一路”基础上,加大历史古迹、文化遗产传承、特色产业等金融扶持力度,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着力探索金融助力海丝文化传播的新路径,“一走”即重走海丝古城,连续两届独家冠名“泉州海丝古城定向穿越活动”徒步文化深度游、协办两届映山红旅游文化高山徒步大赛,通过植入丰富的人文活动和本土元素的非遗表演,让古城文化传承落地;“一队”即成立“古城复兴”金融服务队,结合鲤城区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打破传统银行“朝九晚五”工作模式,在鲤城区匠心打造“金融夜市”服务,利用夜间时间把金融服务错峰送至社区、厂区、广场,让古城居民享受“家门口”的金融服务;“一捐”即携手泉州市海丝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借助海丝卡“每月一捐,助力申遗”,将捐款全部用于泉州古城修缮、非物质文化传承、泉州申遗宣传、申遗网站建设等工作,推动海丝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

 

      普惠金融传承慈善文化

 

    慈善是人类之心所能领略到的最真实的幸福。2016年,全国人大审议通过《慈善法》,泉州农商银行常怀慈悲之心、功德之心、感恩之心,联合泉州少林寺创新善举形式,将少林寺“大爱慈悲,存好心,做好事,广布施,结善缘,济世利人”的佛教慈善精神与泉州农商银行“乐善好施、扶贫救济、热心公益、以爱为本”的金融服务宗旨融合为一身,联名发行“日行一善观音卡”,实现善心善行365,每日一捐,日行一善。

    作为一家有情怀、有担当、有责任的本土银行,泉州农商银行持续致力普惠金融,进一步加大普惠金融卡投放力度,优化乡村服务渠道建设,加快网点布局调整,并在乡村大力推广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云闪付、扫码付等,打造全方位、立体式的乡村金融服务网络,让广大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金融服务,目前已发行普惠卡6.53万张,授信金额67.65亿元,用信余额25.77亿元;持续致力慈善金融,除了发行观音卡外,结缘雪峰寺,三宝卡、清风卡等加大农村爱心助学、敬老助老、帮扶慰问,已发行观音卡等慈善主题卡5.21万张,捐款100多万元帮扶近200名贫困学子圆梦。

    泉州农商银行致力金融脱贫,通过“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深入开展精准扶贫,积极稳妥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房产权等“四权”抵押贷款业务;致力创业金融,大力推广青创贷、青创卡,加大农民工创业帮扶工程扶持力度,营造家乡情、乡土爱的农村金融文化。


阅读上一篇

苍术香在闽南民俗文化中的应用

2024-10-20 16:46:41.0 作者:《丝路纵横》编辑部 来源: 《丝路纵横》杂志社
阅读下一篇

充满活力的思明文化产业

2018-12-24 15:15:29.0 作者:本刊编辑部 来源: 丝路纵横杂志

友情链接

© 2017 丝路纵横杂志 经营许可证编号:闽ICP备19017697号   投稿| 杂志订阅| 杂志广告| 关于我们 首页 栏目页 详情页
手机扫码下载丝路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