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区: 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泉港区从“小村镇”向“新城区”变迁。目前,已基本建成12平方公里城市南部生活区,去年城镇化率提升至51、6%。
2014年,泉港被列为泉州市“产城联动新城区”改革试点,2016年,泉港被确定为全国首批58个产城融合示范区之一。区委区政府紧扣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这一定位,坚持“以产业为支撑、以城市为载体、以人本为核心”,积极打造“产、城、人”融合发展示范样板。2017年人均GDP居全省第5位、全市第1位。同时,顺利通过环保督察、安全生产巡查、海洋督察等13项国家级考核,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卫生城市、法治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示范区和省级双拥模范城(五连冠)、平安区、石化产业人才集聚基地等多项国字号、省字号品牌,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力争至2020年,中心城区建成面积2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2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0%以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
产业进位提升与活力泉港
加快构筑完善“135”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发展有质量增效益更均衡。
“四链一体”抢占产业高地。着力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从链条延伸向构建集产业链、价值链、科技链、循环链“四链一体”的“石化产业生态圈”迈进,打造石化经济升级版。重点加快建设海丝石化物流贸易基地,石化产品交易中心、港口仓储服务中心、陆地港服务中心、海上航运服务中心、综合信息中心的“一基地五中心”,加快建设南山片区、新材料高新区,以及福州大学石化学院、福建师范大学泉港石化研究院、国家阀门产品质检中心、福建石化产品质检中心、国家化肥催化剂工程研究中心、石墨烯研发中心的“两院四中心”。2013~2018年连续6年蝉联中国化工园区前20强。目前,正在加紧推进天佑劣质重油深加工、中海油服新材料生产基地等20个总投资124亿元的重大化工项目,南山片区一期用地已基本填满。同时,港口物流、粮油食品、新材料、现代服务、文化旅游等产业快速成长,非石化工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提升至43.7%,“135”现代多元产业体系架构日见成形。
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推进营商环境建设,吸引更多人工作在泉港、创业在泉港。深化放管服改革,规范自由裁量权744项,梳理“最多跑一趟”事项803个,促进审批服务提速增效,其中,对企业投资项目推行阶段式并联审批,审批时限由100个工作日压缩至29个工作日,压缩率达71%;在全省首创24小时自助便民政务服务,可办理775项政务事项和40项常用的便民服务业务,实现政务服务拓展到全天候。加大国企改革,完成区属国企改革,制定国企负责人薪酬制度,公开招聘国企负责人,把原来的59家区属国企整合打造为泉港石化、泉港新城、泉港高新、泉港水务等四大国有资产版块,新设泉港文旅和大众公交两个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投资改革持续深化,在基础产业、特许经营、社会事业等方面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2017年实现民间投资213亿元、增长47%、占全社会投资的80.7%。不断改革商事制度,全面推行企业“五证合一”和个体户“两证整合”,工商登记事项一律精简到3个环节以内,承诺时限压缩到法定时限50%以内。深化金改区、综改区建设,设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新增恒丰、华鑫等金融分支机构,去年来27家企业获得银行贷款授信57.4 亿元。实施小微企业、农业、渔业信贷风险补偿政策,发放小微企业风险补偿贷款1.95亿元,帮助2973户农户获得农业、渔业贷款2.2亿元。同时,打好企业帮扶“组合拳”,从技改、电商、创业创新等领域出台系列惠企政策,2017年来扶持资金1.2亿元,帮助企业解决人才引进、产品销售等问题200多项。
创新驱动促进人才集聚。出台“双创泉港”人才聚集计划,突出抓好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等关键环节,打造名符其实的“省级石化产业人才集聚基地”。出台“1+X”人才政策包,包括评价认定、个税返还、津贴补贴、人才公寓、子女入学、医疗保障、创业创新等方面,设立6000万元人才和科创专项资金,建立区处级干部挂钩联系高层次人才工作制度,让各类人才创业专心、工作安心、生活舒心。依托有关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创建“地校企联建联创”的人才科创平台,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24个省级以上研发平台,新认定市级高层次人才71人,与中国石油大学等22所高校建立产学研联盟,建设地校企人才“三向挂职”“泉港石化讲堂”“石化博士服务团泉港行”等14项特色载体,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供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撑。
图:《福建联合石化全景》(张旭 摄)
城市扩容提质与宜居泉港
坚持以城市“扩体量、提品质、聚人气”为主线,实施综合交通、公共配套、特色小镇、美丽乡村、规划管理“五大提升工程”,提升城镇化率。
从根本上破解“厂村混杂”。把石化安全控制区建设作为“天字一号”工程,共需搬迁房屋约13857栋、面积约553.7万平方米,人口约5.27万人,资金约300亿元,至2020年基本完成,是目前全省单体规模最大、投入最多、动迁群众最多的项目,将从根本上解决历史遗留的厂村混杂问题。从2017年3月起,举全区之力全面铺开安征迁工作,由22名区处级干部带队,抽调干部1380多人,约占全区在编干部的40%,压到大征迁一线,并创新“项目一线党旗红”、全省首创“房票”安置等模式,至2018年6月20日已完成征迁房屋5771栋197.6万㎡,占征迁总量的41.7%,到年底确保完成征迁总量的60%,力争更快。
以高投入扮靓“城市颜值”。加紧推进170个总投资613亿元的城乡建设项目,其中房地产施工面积超190万㎡,相当于“十一五”时期总和的2.8倍、“十二五”时期总和的1.2倍,助推城市建成区面积再扩大10%、城镇化率新增3个百分点以上,提升城市的中心规模、建设水准和整体形象。加快“多规合一”编制和城市总规修编,推动湄洲湾石化基地发展规划修编、石化安全控制区开发利用规划编制。坚持“建管齐抓”理念,在“两违”整治、创城创卫、市政设施管护等方面实施网格化常态化管理,整合提升防汛指挥、智慧城管、公共视频监控、应急救援指挥等综合平台,打造智慧城市。
下大力气打造“生态样板”。去年以来,新增绿化造林3343亩,水土流失治理3300亩,矿山生态恢复治理17.2万㎡,森林覆盖率达41.4%,获评全省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县、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县。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进城乡污水收集“七镇连通”、重点流域综合治理等环保工程建设,开展厕所革命、垃圾分类处理等专项治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石化园区通过国家发改委循环化改造中期评估验收。把河长制延伸拓展为河(库)长制,创新推行“河库联治、部门共治、全民群治”的河库保护管理机制,实现对28条总长115公里河流、13座中小型水库、12座蓄水量超5万立方重点山围塘的常态管理整治全覆盖。这一创新做法得到了省市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作为全省典型接受国家级考核。加快推进17个生态连绵带项目建设,已开工泉港高速出口至肖厝港区、驿坂高速出口至驿峰西路、岩山郊野公园、坝头溪综合治理、湿地公园等项目9个,2个高速出口绿化提升项目6月底前可基本完工,除凤凰大道、普安大道之外的其他15个项目力争在今年底前完工。
民生共建共享与和谐泉港
出台民生“1+4”补短板、泉港XIN行动等措施,去年民生支出27.14亿元,约占本级财力支出的78.21%。
坚持问题导向补齐短板。全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在产业、项目、资金扶贫的同时,注重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就业创业扶贫,建档立卡的418户1501人贫困人口和10个市定、10个区定贫困村全部达到市定脱贫标准以上。全面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试点工作,“五保”供养、高龄老人、困难残疾人补贴和征地收海人员养老保障等扩面提标,提前实现低保标准和扶贫标准“两线合一”。因地制宜探索整村改造、土地入股、“五户联建”、环境整治等石结构房屋改造模式,累计完成改造601万㎡、占总量的77.6%(不含石化安全控制区)。
坚持需求导向提质民生。出台促进就业、支持创业实施意见,城镇新增就业6098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136人。深化民政、教育、卫生等重点领域改革,普及高中免费义务教育、学前教育购买服务,推行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常年实施被征地收海群众免费就业创业培训,新建一批学校、卫生、文体、养老等社会事业设施,打造形成“救急难”全国综合试点、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体制全国改革示范、“先看病后付费”诊疗服务、“跨级医联体”、“互联网+”居家养老助残等一批具有泉港特色的民生品牌。
坚持服务导向促进和谐。作为福建省纪委确定的移风易俗工作联系点,泉港区以破除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为核心,以破除黄赌毒、“医闹”“尸闹”等陋习歪风为重点,结合“家+文化”建设,新建3个文明礼堂、10个百姓书屋,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开展社会治理网格化模式,建立全区网格基础信息数据库,完成村(居)“雪亮工程”一期建设,建成食品药品网格化监管网络,防震减灾工作获全市综合考核一等奖,危化品综合应急救援演练获评全国安全生产月特色宣教活动。
图:泉港城区全景(庄子瑜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