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全域文化旅游发展新格局
泉港古韵深远,风景多姿。泉港是福建第二、泉州唯一的“中国长寿之乡”,是泉州首个“福建省森林县城”。泉港区委区政府以满足人民群众文旅消费需求为导向,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树立全域文化旅游发展新理念,激发文旅发展活力,打造泉港文旅新品牌。
泉港旅游资源丰富
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共90多处,其特点为生态休闲资源优越、蓝色海滨资源独特、历史人文资源深厚、石化工业资源领先、红色老区资源点缀、宗教文化资源融合。
泉港辖区内陆域面积321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05平方公里,拥有市级以上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60多处。区域内影响较大的旅游景点有国家3A级景区、省级体育旅游休闲基地的红星生态园,省三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的绿笛山庄,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金钟潭和小坝蒙古族特色村寨,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的东张村,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的秀溪村等乡村旅游点。有虎岩寺、天湖寺、灵慈宫等宗教旅游点。有全国“最美渔村”、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省级水乡渔村的惠屿岛;五里海沙、山腰盐场、峰尾古城等滨海游景点。有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的樟脚古民居。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的土坑刘氏古民居等民俗文化景点。泉港自然和人文景观干姿百态,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依山傍海,风味独特。因独特的地理位置,智慧的泉港人将山的味道与海的鲜咸碰撞融合,创造出诸多的独具泉港味的地方美食。浮棵、海蛎煎、鳗鱼浮、蚵饼等虽非玉盘袖珍,却名扬四海。涂岭卤猪脚、樟脚红茶、卷煎、糖棵、九层糕等带着古早的家乡味,牵动着海外游子的乡愁。
实施“文化旅游发展年”行动
推进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关键在行动,关键在成效。泉港实施2018文化旅游发展年行动,区里出台《泉港区“文化旅游发展年”行动方案》,提出新定位、新内涵、新举措、新图景。成立泉港区文化旅游发展委员会,明确40个委员单位及工作职责。
在推进项目建设中,确定12个重点文旅在建项目、12个重点文旅预备项目、12个策划招商项目。推进省首批标志性旅游产品惠屿——游岛玩海项目风貌管控和海浪社区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总投资1600万的惠屿交通码头完成主体工程60%,沙滩整治工程已完工。海丝土坑村海商聚落文化旅游项目总投资1.6个亿,已列入3P项目,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等旅游配套设施及景观节点提升工程正在建设中,10多栋古建筑保护修缮基本完成。总投资1.2亿元峰尾古城启航酒店正在建设中。福安五星级酒店并于3月19日奠基,建设占地55亩,总投资5亿元,将于下半年正式开工。
培育发展新动能,做好重点景区和特色村提升工作,推进绿笛山庄创建省级休闲基地、泉港综合社会福利中心创建省级养生旅游休闲基地。支持古县村、诚峰村、凤翔村创建省级特色村。惠屿村2018年省级特色村提升工程有效推进。实施新一轮“厕所革命”,2018年确定新改建10座旅游厕所,其中已开工建设4座。
实施文化设施网络提升行动
以争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目标,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完成新建2个市级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选址。区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二级馆、“全国家庭亲子阅读体验基地”。2018年以来,举办了“全民阅读”活动、“4.23世界读书日活动”等阅读推广活动近20场,1月至5月图书外借量为16.5万册次,完成5个新建“百姓书房”选址工作。
积极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新动能。各镇(街道)文化站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开放。山腰街道乡村文化建设示范点启用。以“文化泉港、共建共享”为主题,持续开展“送文化下基层、送欢乐到农村”系列群众文化活动。春节元宵期间,以“放歌新时代舞动新生活”为主题积极开展2018年庆新春文体系列活动68项,其中区级15项、镇级53项。
提升智库工程,发挥文化人才的作用。区政府文化顾问团成员通过深入调研,积极为泉港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创新进言献策,撰写论文、建议和文史资料等52篇。新选聘178名农村文化科普食安协管员,每个村(居)1-3名。发挥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艺人的作用,开展南音、北管等公益传承活动。推荐文化站站长、农村文化协管员、文艺志愿者共4位参加省级培训。通过培训、扶持、激励等多种途径,全区初步形成了一支专兼职相结合、长年活动于基层、服务于群众的文化人才队伍。
实施文化惠民品牌提升行动
整合优化文化资源配置,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供需有效对接,扎实推进送戏下乡、艺术扶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农村社区文化、农家书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展示、村级文化协管员队伍建设、文体骨干培训、文化志愿者服务等十大文化惠民系列工程。
不断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以“文化泉港、共建共享”为主题,持续开展“送文化下基层、送欢乐到农村”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全区农村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和广场文化等日趋活跃,举办各类文化活动1000多场,送戏下乡100多场,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雅俗共赏的文艺节目。
镇(街道)文化站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开放,开放时间不少于42小时、每年开放时间不少于300天。
采取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开展南音、北管等公益性免费培训。同时,通过社团团结组织广大文艺体育工作者,辅导开展群众性的文体活动,开展民族民间文化的研究、传播,整理编撰文史资料和谱牍,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作出积极贡献。举办泉港文化旅游日新讲堂,邀请连冕博士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举行讲座。
开展戏剧下乡戏剧巡演和“一镇(街道)一品牌”活动,每年均有5场以上戏曲或文艺演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暨移风易俗文艺宣传小分队巡回演出8场,举办“移风易俗家规家训”书画展,举办“灯耀泉港” 首届花灯节。
实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行动
积极扶持、培育壮大峰尾福船模制作、东张油画、涂岭红茶、山腰戏剧、红运当头工艺美术、优加众创空间文创、前黄古玩艺术品、南埔玉雕,培育文化产业新业态。建立峰尾大福古船模、红运当头工艺、优加众创空间和涂岭红茶等4个文创基地。
组织红运当头工艺参加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大福古船模等企业参加台北两岸观光博览会、6.18第十六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迪拜世界闽南文化节、海丝福船亮相展会。推荐3名文化产业人员参加清华大学泉州市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高级研修班学习。
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升行动
推动2个闽南文化保护区重点区域、7个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的整体性保护和合理利用。继续推进土坑村古建筑筑群的保护修缮工作,做好申报国保单位的前期工作。
成立泉港区海丝非遗双创中心和10个海丝非遗双创基地。加强非遗活态传承,实施北管传承发展工程,提升北管音乐和福船技艺等重点非遗的转化创新水平。庄明加、黄宗财列入第五批国家级泉州北管、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承办泉州市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内容包括《南音记录工程》成果展示、南音北管等非遗展演、全国大中学生海洋文化设计大赛获奖作品展览等。
编撰闽台“三同文化”高层次人才交流论文集《祖先的足迹与文明的和鸣》。举办“泉港历史文化专题展”及“海丝文化专题展”。区博物馆接受志愿者捐赠的214件文物。
实施全民健身发展提升行动
做好工程点设施维修更新,2018年省市为民办实事项目拟新建12条全民健身路径、3座多功能运动场、室内健身馆1个。
举办泉港区第六届全民健身运动会篮球、足球、围棋、象棋、乒乓球、羽毛球、太极拳等项目比赛,打造广场舞、太极拳、健身气功、传统体育等活动品牌,推进健康泉港建设。
促进群众体育与全民健身协调发展,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区少体校举重队参加市锦标赛获得7金2银6个铜;田径队20人参加市锦标赛获得2金3银1铜3个第五名;篮球队参加市男子乙组锦标赛获得第三名,是历届最好的成绩;游泳队首次参加市锦标赛获得3银2铜1个第四5个第五2个第六,以及男子团体第七、女子团体第八的好成绩;击剑队4名小运动员首次参加市锦标赛获得2个第六1个第七和1个第九;向市体工队输送4名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