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峰论坛

陆芸:建设福建21世纪 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

2017-07-03 10:25 作者:陆芸 来源:丝路纵横杂志
陆芸,现在福建社会科学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心工作,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海上丝绸之路沿岸国家的宗教、文化交流。


福建历史上发展和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

     历史上,福建在中国的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曾先后涌现了福州、泉州、漳州月港、厦门等重要港口。福州据《后汉书?郑弘传》记载:“旧交趾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汛海而至。”东冶就是今天的福州,交趾七郡包括粤、桂、滇及越南,当时广东、广西、云南、越南的货物从福州转运到浙江、江苏、山东等省。经过三国、东西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到唐、宋时期,福州已成为“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的繁华国际贸易港口。明代,福州对外贸易进入鼎盛时期。著名航海家郑和率领的船队七下西洋大都在福州太平港(马尾、长乐一带)增加给养后扬帆出海。清代自康熙之后开禁设关,福州的对外贸易又趋繁荣。泉州在南北朝时期已成为对外交通的港口,唐代是我国四大外贸港口之一,“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反映了当时泉州有众多的外国商人、使者。在宋、元时期,泉州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著名的外国旅行家马可?波罗和伊本?白图泰都赞誉过泉州。明代洪武七年(1374年)九月罢泉州市舶司,标志着泉州失去了世界大港的地位。漳州月港原先只是一个民间贸易港口,明代中叶以后,由于实行海禁政策,官方的海外交通贸易活动渐趋停滞,而私人对外海上贸易活动却渐趋活跃,出现了漳州月港、浙江定海双屿岛、广东潮州南澳岛等新的港口。 1567年明朝统治者同意在福建漳州月港部分开放海禁,月港成为我国东南沿海的外贸中心。清初实行禁海、迁界政策后,漳州月港迅速衰落。到康熙中叶,开放海禁,海外交通贸易逐渐恢复,当时在上海、宁波、厦门、广州等地设立海关,以管理海外贸易,厦门港正式取代了漳州月港。

      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和繁荣,给福建带来了造船业、丝织业、陶瓷业、茶叶业的发展。早在公元269年,吴国在侯官县(今福建闽侯)设立典船校尉,还在闽江口至浙江瓯江一带的沿海地区建立了造船基地——温麻船屯。到了唐代,福州和泉州是中国南方的主要造船基地。1974年在泉州后渚港出土一艘南宋末年海船,此船现保存在泉州开元寺的“泉州湾古船陈列馆”内,这艘海船采用了水密隔舱、多层船板等先进的设计、建造技术。英国著名的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称它“是中国自然科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明代福建的“福船”更是盛名远播,郑和船队使用的船只就是以“福船”和其改进型为主。福建的丝织业在宋、元时期比较著名,福州南宋黄升墓曾出土了素罗大袖、山茶花罗上衣、印花罗褶裥裙等354件丝织品,品种有罗、绢、绫、缎等七种,颜色有黄褐、褐色、烟色等。福州另一座“端平二年”的南宋墓中也出土过百件丝织品。宋人苏颂(1020——1101年)曾赞颂泉州的丝绸,“弦诵多于邹鲁俗,绮罗不减蜀吴春”,他认为宋代泉州生产的丝绸可与生产丝绸历史更悠久的四川、江浙相媲美。元代著名的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曾赞扬刺桐城(泉州)出产的绸缎比汉沙(杭州)、汗八里(北京)所产着更好。伊本?白图泰提到公元1324年中国皇帝遣使到印度,赠与摩哈美德国王的礼品中有锦绸五百匹,其中百匹是刺桐城制造的,百匹是京师城制造的。伊本?白图泰还提到刺桐的制瓷业兴盛,比他早半个世纪来到中国的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详细描述了德化的陶瓷生产过程。到了明、清时期,德化白瓷在欧洲享有盛誉。福建陶瓷业的一大特点是古窑址众多,全省二十五个市、县内都有古窑址的发现,共约近二百余处。另一大特点福建陶瓷从仿制青瓷、青花瓷开始,后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为适应外销的需要,福建的古窑址有的生产规模比较大。福建产茶的历史悠久,茶圣陆羽(733——804年)曾称赞过福建的茶叶。宋代的建茶曾得到宋徽宗皇帝的赞扬:“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元代武夷茶兴,明代福建茶叶产区进一步扩大,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从澳门收购武夷茶,经爪哇输往欧州试销。武夷茶后来成为中国茶叶在欧州的代表。

      所以,海上丝绸之路对于福建来说,是对外开放之路,是经济发展之路。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福建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省份之一,曾经在吸引外资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来福建投资。最近两年来,福建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劳动力、土地和出口拉动等红利正在减弱,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增大。为了稳增长,福建需进一步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福建可以以海洋经济为突破口,福建的海洋渔业、海水增养殖业已经走在全国前列,甚至走出了国门。目前福建的远洋渔业企业有29家,远洋渔船483艘,捕捞作业区已拓展到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等公海海域,以及印度尼西亚、印度、缅甸、毛里塔尼亚、几内亚比绍等国家经济专属区海域,在印度尼西亚、缅甸、毛里塔尼亚等国修建了境外远洋基地。有9家企业在印度尼西亚金马安、阿丰纳、瑟兰岛、巴淡岛、纳土纳和缅甸伊洛瓦底省维桑等地建立渔业养殖基地。随着海洋高新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认识海洋、开发海洋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除传统的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盐业外,海洋能源产业、海水利用产业、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与工程产业、海洋环保产业等都方兴未艾。台湾海峡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在福建沿海与台湾中央山脉之间的台西盆地曾先后发现了17个气田,丰富的海上油气将会成为两岸共同开发的新领域。海水淡化已经成为解决全球水资源危机的重要途径,世界上有125个国家已采用了海水淡化技术,预计2020年我国的海水淡化能力将达到每日250——300万吨。相比其他先进国家,中国海水淡化虽基本具备了产业化发展条件,但研究水平及创新能力、装备的开发制造能力、系统设计和集成等方面与国外仍有较大的差距。目前世界上海水淡化水平最先进的国家是科威特,沙特阿拉伯是世界上最大的淡化海水生产国,其海水淡化量占世界的24%。中国的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与工程产业在海湾国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泉州有亚洲最大的单体船厂,厦门船舶重工公司可以建造4900卡汽车运输船,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能建造700箱集装箱货船,东南造船厂可以建造59米海洋多用途工作船。今后,福建可以和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等国家在海水养殖、海水淡化、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与工程产业展开合作。

重视发展海洋文化旅游

      根据《中国旅游发展报告(2016)》,世界旅游业带动的产业综合增加值中,有六分之一是由中国贡献的;世界旅游业创造的就业机会中,有四分之一来自于中国旅游业。未来5年中国政府通过实施旅游投资促进计划,旅游直接投资将达到3万亿,带动社会投资超过12万亿到15万亿。在《2016年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中,福建2015-2016年在线旅游省域推荐积分排名第8位,厦门在Top50城市中排名第12位。旅游业可以进一步发展成为福建的重点产业,开发特色明显、主题鲜明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产品是发展福建旅游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福建各地有着丰富的海洋文化旅游资源,例如以昙石山为代表的海洋古遗址文化、以福州马尾船政博物馆、厦门胡里山炮台为代表的海洋军事文化,以及众多的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商业文化、信仰文化等。宋代泉州地区建了109座石桥,这反映了宋代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的发展对于地方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洛阳桥、安平桥就是典型代表。海上航行离不开航标的指引,福州马尾罗星塔、长乐三峰寺塔、泉州姑嫂塔等就是古代的航标。福建有着众多的古窑址,德化窑址、平和县南胜窑址等反映了古代福建瓷器生产的盛况。随着外国僧侣、商人、使者来到福建,外来宗教也随之传入福建,福建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等宗教文化遗存。福建不仅引进了外来文化,福建的海洋文化也随着航海贸易、移民传播到了中国其他地区,乃至世界,典型的例子就是妈祖文化。在2015年11月发布的《福建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方案》中,提出要把福建建设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合作先行试验区和重要集散中心,规划建设平潭国际旅游岛,打造福州、厦门、泉州、湄洲岛等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旅游目的地。福州的港口历史在这几个城市中最悠久,它的海洋文化特色在于船政文化,船政文化始于1866年左宗棠、沈葆枕在福建马尾创办的福建船政,福建船政不仅是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先驱,也是近代中国以西方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开始,体现了中国近代先进科技、高等教育、翻译传播等丰硕成果。泉州是宋、元时期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代表,以德济门遗址、九日山的祈风石刻等为代表。厦门是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它的特色在于近代中西合璧的建筑文化,海外华人、华侨将一些国外的建筑艺术用在本土的建筑上,厦门鼓浪屿有“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誉。福州、泉州、厦门等地的海洋文化景观各有特色,突出显示了福建的海洋文化各个时期的特点,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将这些文化景观纳入福建旅游的重点推荐对象,打造福建的旅游名片。

      如果能进一步将福建的旅游资源与其他省、市的相关资源串联起来,可以建立多条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旅游的精品旅游路线。以佛教文化为例,广州光孝寺——广州华林寺——泉州开元寺——福州开元寺——福州西禅寺——福清万福寺——宁波阿育王寺——宁波天童寺——台州国清寺——舟山普陀山——南京栖霞寺组成的这条旅游路线体现了佛教文化传入中国沿海地区的历史,还反映了中国与东亚、东南亚的佛教文化交流。浙江慈溪上林湖古窑址——浙江上虞曹娥江窑址——福建德化瓷址——福建平和县南胜窑址——江西景德镇窑址组成的旅游线路反映了唐代到清代中国陶瓷生产技术和发展状况,这些窑址生产的瓷器曾在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的一些国家都有发现。广州怀圣寺——广州“先贤古墓”——泉州艾苏哈卜清真寺——泉州灵山圣墓——福州南门兜清真寺——杭州凤凰寺——扬州仙鹤寺——扬州普哈丁墓则反映了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沿海地区的历史,和伊斯兰教在中国沿海地区的发展状况,乃至唐代到清代各地穆斯林的生活情况。

      此外,我们可以以中国——东盟旅游合作为切入点,促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东盟国家旅游资源丰富,其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多元的宗教文化景观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近年来已经成为中国游客出境游的主要目的地。2009年11月,首届中国——东盟旅游合作论坛举行。2015年5月,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举行。旅游具有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等多重作用,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旅游展现国家形象,从而增加国家的软实力。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 已着手致力于将“海上丝绸之路”打造成旅游路线。中国与一些东盟国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沿线国家,双方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旅游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我们可以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共同拓展旅游市场,建立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机制。在旅游产品开发、市场对接、线路推广等方面展开交流与合作,一方面吸引外国游客来中国,另一方面鼓励中国人走出国门,通过旅游加强对对方文化的了解,进一步促进民心相通。

着力加强人文交流
   
      从千百年来人类交往的历史来看,人文交流是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径。人文交流是不同文明之间加强对话和交流的渠道,也是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加深理解和信任的纽带,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作为历史上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人们通过它们,不仅在物质上互通有无,而且在文化上加强了彼此间的沟通和了解。历史上,福建在人文交流上就颇具特色,泉州保存了艾苏哈卜清真寺、“灵山圣墓”和众多的穆斯林墓碑石,福州有南门兜清真寺和圣人墓,说明了中世纪福建与伊斯兰国家来往密切。泉州保留下来的印度教石刻证实了元代泉州与南印度的频繁交流,锡兰王裔墓在泉州的出土证实了福建与斯里兰卡的关系渊源流长。近年来福建在对外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的对外交流和合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例如福建舞剧院创作的《丝海梦寻》赴缅甸参加了“2014年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年”;2015年《丝海梦寻》去联合国总部做了表演,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和100多位使节、有关国际组织代表等约2000人观看了演出。厦门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届“南洋文化节”,福州2015年举办了第二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泉州先后举办了“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节”(2014年)和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2015年)。福建博物馆与其他省(市)博物馆联合举办了“丝路帆远——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图片展”,此图片展集中展示了中国的海洋文化、船舶航海技艺,以及进出口商品如瓷器、丝绸、香料等。“丝路帆远——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图片展”除在福建、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展出外,还赴巴西、澳大利亚、英国、美国、东盟等国家进行了展出。

      历史上,福建曾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史上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今天,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时代赋予了福建重任,福建要勇于担当,敢作敢为,发挥先行先试的作用,与其他兄弟省市合作,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一起努力,共同建设,让海上丝绸之路再次造福世界、造福人类。

     图 / 瑞士卢塞恩湖 (黄晓南 / 摄)
阅读上一篇

童 莹 周其达 跨国留守儿童国家认同的现状研究

2023-12-19 17:16:16.0 作者:《丝路纵横》编辑部 来源: 《丝路纵横》杂志社
阅读下一篇

【创刊词】历史与未来 中国与世界

2017-04-09 15:39:28.0 作者:丝路纵横编辑 来源: 丝路纵横杂志

友情链接

© 2017 丝路纵横杂志 经营许可证编号:闽ICP备19017697号   投稿| 杂志订阅| 杂志广告| 关于我们 首页 栏目页 详情页
手机扫码下载丝路云APP